AG九游会官网游标卡尺是一种测量长度、深度和内外径的量具,它由主尺和附在主尺上能滑动的游标两个部分构成。从背面看,游标是一个整体,深度尺与游标尺连在一起,可以测槽、筒等凹陷的深度。《大英百科全书》第10卷明确,游标卡尺由法国数学家皮埃尔·维尼尔(Pierre ernier)在1631年发明,它的英文名便以维尼尔的姓命名,叫做ernier scale。
然而,在江苏扬州博物馆的一次参观,彻底颠覆了我对游标卡尺的认知。在扬州博物馆三层的展柜里,一把形似现代手枪的青铜器物静静躺在其中,这是一件东汉时期的青铜卡尺。
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这把青铜卡尺的发现过程。1992年5月,考古人员在对扬州市邗江县甘泉乡(今邗江区甘泉镇)姚湾村一座东汉早期砖室墓进行考古发掘时,一件青铜器物的出土打破了考古工地的平静。该器物呈大写英文字母“F”状,外形很像汉代常见的“矩”,表面虽锈蚀严重,但其纹饰依然清晰。
经专家鉴定,这是一把青铜卡尺。此卡尺由主尺(固定尺)、副尺(活动尺)和导销三部分构成。固定尺通长13.3厘米,固定卡爪长5.2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固定尺上端有鱼形柄,饰鳞状纹;中间开有一导槽,槽内置导销,导销可循着导槽左右移动;尾部有小孔。两个爪相并时,固定尺与活动尺等长。为便于操作,古人还在活动尺与活动卡爪间接了一环形拉手,使用时,左手握住鱼形柄,右手牵动环形拉手,左右拉动,即可进行测量。用此量具既可测器物的直径,又可测其深度以及长、宽、厚,比直尺方便且精确得多。
有点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固定尺和活动尺上的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难以辨认,无法看出它的测量精度。经测定,这把青铜卡尺的铸造时间是新朝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前后。因此,专家给这把青铜卡尺取名为“新莽铜卡尺”。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形成,两汉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朝在科技领域建树颇丰,如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和浑天仪;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
王莽生活在西汉、东汉过渡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公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
王莽建立新朝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教育、祭祀、法律、音乐、漏刻、建筑、历法、度量衡、车辆制作等诸多方面都发布了革新措施。在科技方面,设立机构研究自动门和木鸟飞行器等机械装置;在土地改革方面,实施“均田制”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使农民拥有土地;在教育方面,推广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官职世袭的制度;在经济方面,国家控制酒、盐、铁等关键行业,实行严格的货币管控,并允许农商向国家申请贷款,有效防止了商人炒作和货币贬值;在人口管理方面,废除奴隶制,禁止买卖奴隶;在劳动方面,强迫无业游民参加劳动,并对长期无业的游民每年收取小额罚款和劳役,以维护社会治安和促进生产发展……王莽的这些改革在许多方面十分超前,甚至与现代社会的很多理念甚为相似。青铜卡尺就是当时的一项重要发明,它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物件,比西方早了1600多年!
事实上,扬州博物馆的这把“新莽铜卡尺”并非我国出土的第一把铜卡尺。关于汉代铜卡尺,晚清的一些文献便有记载,如吴大澂所著《权衡度量实验考》和容庚所编《秦汉金文录》中就收录了铜卡尺的拓本。只可惜,这些拓本的原物流散失传了。除邗江出土的东汉铜卡尺外,目前存世的汉代铜卡尺还有两把,分别收AG九游会藏在国家博物馆和北京艺术博物馆,它们的长度和大小也都和邗江出土的这件差不多,就连外形、构造和组合部分也都相同。不过另外两件均系征集而来,没有确切的出土地点和出土时间,因而可信度相对较低。扬州这把青铜卡尺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显得尤为珍贵!
虽然锈蚀严重的“新莽铜卡尺”已经无法分辨其表面是否有刻铭,也无法知晓其测量精度,但这丝毫不影响它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它的出土足以说明,在东汉前后,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制、使用过这类带有卡爪、可上下移动的专用测量工具。那个时候的中国,在度量衡技术和手工业发展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
1377735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