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过街通道的场所记忆,关注的是空间带给身体的感受。整体设计有意处理地平实和内敛。设计之前原始地面是水磨石的地面,原来的标高相对低矮,给人一种不知不觉进入通道的感受。80年代的社科院门厅地面,在入口增加了高度,用台阶把通道内的高度提高到室内一层,舍弃了过街楼的功能用途,强化了办公门厅的位置。现在的措施是意图唤起过街通道的身体感受,通过三四个台阶使通道的标高和室内一层保持一致,将两边串连起来。想让人有在进入通道的同时又一种进入温馨怡人的感觉,用了造价相对比较低,但是有比较耐磨的厚强化企口复合木地板(企榫涂胶粘结),AG九游会官网用40厚C20混凝土抹光找平,之后再素土夯实。这种地板有一种木头的质感,与室内环境相互匹配。延续门厅作为过街通道的触觉体验,一踏入此地就有一种特别的空间意向,激发一种唤起身体记忆的触感体验 (图07、图08)。
为加强作为过街楼的记忆显现,建筑空间营造想突出一种一览无余、通透明亮的视觉感受。设计时丈量了从进门到出门的两个不可动的门框高度,发现这两个高度基本上是平齐的,为了室内视觉因素极简化,减少室内其它视觉因素,重新设计了吊顶的高度;将出口的门设计为一个平开门以及一个玻璃门,将门框给人的视觉感降到最低,存在感降到最低。需要加强门厅作为通道的感觉,把门框上面的结构藏在吊顶里:即将原始吊顶里的各种电线,桥架网线,监控线路纳入新的吊顶中,也将门框、自动门机动部分藏了进去。具体做法为用装饰石膏板吊顶,用T型轻钢主龙骨(TB24x38)固定。
除了界面平整,对很多空间元素也进行了视觉遮蔽,例如原本的信报箱是一个金属的,铁皮的信报箱跟改造环境不算协调,最后选择了与地板颜色接近的木色进行改造;由于信报箱的宽度,刚好等于北面门门垛的宽度,这样的话,从北面看,门垛刚好把信报箱的侧面挡住,室内空间更显通透,突出过街楼通道记忆的感觉,室外的人看到这个门厅的元素越少越好,给人一种通透豁达的感觉(图09)。
在施工完成后的两个月,不少老校友来到空间内部,重温门厅作为过街骑楼的历史记忆,空间的设计不断解读出过往的历史信息,保留住了历史记忆。对于社科院的教师们来说,新的空间带来了新的行为模式,通透的空间形象与历史记忆相叠,既唤起对历史的追溯,也满足了现时的空间需要。改造后的明斋玻璃门印刻上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语句,强调了清华“人文日新”的来源;字体通过太阳的照射变化投影到墙上,随光影变化,实现了“人文日新”的隐喻。 2021年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时,邀请社科学院邀请校老年书画协会成员李刚军老师书写了“明斋”两个字,用UV油墨③热压技术将明斋二字复刻到有悬垂感的纺织品上,制作新的半透明布面在吊顶里安装了一个自动的可以收起来的一个标识,变的具有的悬浮感混合着人文墨迹的特别做法,为明斋空间增添了一丝文化内涵(图10、图11),实为一种呼唤记忆的细部处理方式。
清华大学明斋门厅的空间营建凝聚了清华人的历史记忆,对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谱写着人民对城市空间的集体记忆。通过贯彻与历史对话的精神,再现复活了传统的记忆,不断重塑新的价值,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一种回到传统中去,同时又不断更新,开敞透明、不断唤起记忆的空间场所精神。空间的营造并非属于一种物质转化的手法应用过程,对记忆进行重塑或许可以获得更加积极的空间回应。在存量建筑不断空间迭代的当下,建筑师更加需要审慎对待建筑的历史价值,作为联结空间场所与使用者的纽带,不断构建空间场所的历史记忆,呼唤并重塑场所记忆。让旧的空间结构获得新生命,旧有的意义焕发无限的价值,是非常紧迫的。
13777352952